通俗易懂的投资实务框架,敲开新世界的大门 环球简讯

2023-06-26 02:00:38 来源: 杨梅看财经

这次我们分享一篇有关投资交易实务的袖珍文章,比较长可以分几次看,有以下内容: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分析、金融资产定价、交易系统与心理探讨等内容。放心,内容追求通俗易懂,里面有大量案例和逻辑梳理,内容有一定的门槛,但不会很高,可以很好地预热任督二脉。接下来我们不废话了,直接进入主题。

(一)微观经济分析: (1)虽然我们内容偏向宏观,但这部分是比较重要的背景知识,微观顾名思义,它研究是经济体系中最基本单元(个体、企业)的经济行为。它有个基石类的假说叫“理性人”:面对有限的资源,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 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根据我们生活经验,其实这个“理性人假说”多少是有点问题的,因为市场主体有非理性的时候,但是它大部分还是正确的。整个微观经济学就在这个假说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逻辑推理,这部分公式非常复杂,不讲了。

微观经济学其实是一门有关资源配置,也就是选择的学问。比如有两个人:小杨和小梅,小杨热衷于投资理财而小梅则是个吃货,同样面对100元闲钱,小杨可能就会拿去买100股1元的股票,而小梅则拿去吃黑暗料理,这样的选择对这两个个体来说最具“爽感”,这用经济学上文绉绉的术语来说就是“效用最大化”,微观中建模就是给出边界限定条件,然后将“效用函数”求极值,什么拉格朗日求导等等!这里可以延伸出一个概念叫“个体偏好”,微观中专门有一个章节讲“偏好理论”,感兴趣可以自行去了解,必要时吹牛必备良药。


【资料图】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公式推导过程就不在这里讲了。这个推论就是:当每个个体实现这个理性,也就是效应最大化的时候,它会 同时满足整个经济系统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 ,这种状态就叫“均衡”,有点类似于物理学中--力的平衡,此时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净趋向为零的状态。经济学中有两种均衡的概念: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在一个 单一的市场 中,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的状态,即 市场出清 ,这个概念估计关注商品市场的朋友不会陌生。局部均衡分析只关注单一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而忽略其他市场的影响。

而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考虑了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以及 价格系统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其实技术分析派说价格决定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上面这个推论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那就是 个体理性加总才能够促成集体理性 。反过来,靠经济集权、过多地人为干预经济的这种方式是没办法去分解成个体理性的,简单来说它宣告所谓的计划经济模式注定是会失败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成了“决定性作用”,可谓尊重经济规律的高瞻远瞩!这样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为什么这么说?这里举个例子。

小杨有100万闲钱,小梅有个小而美的项目,小杨投资给小梅,各取所取,完美!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假设直接说出来的理想状态,这个链路中间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干扰我们去实现这个所谓的资源配置最优化,比如说小杨把钱给小梅,小梅可能比较富有不需要钱,或者说小杨要弄清楚小梅需要钱这个事情就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又或者说小梅拿到钱后自己会私吞了一部分等等。

好,假设小杨和小梅之间由政府等公权力介入进去充当资源配置的角色,那会出现什么?权力寻租!项目批给小梅后,小梅可能要给一定的回扣给负责审批项目的人,不然干嘛把项目资金给小梅,这样就形成权钱交易。这里还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情况可能更加复杂,相信大家能够自行去理解。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垄断会损害整个经济效率,因为它有悖于每个个体去追求理性的这个目标。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良好运转的方式是每个个体各自去追求自己的理性,追求效应的最大化:面包店就好好做面包,卖个好讲钱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就去选择物美价廉、极具爽感的面包,推而广之,整个社会就会实现资源最优的配置。

(2)接下来我们讲“成本”,微观经济学[后面简称微观]中成本的概念不是一般的多,我们只讲几个,首先就是 “会计成本” ,投资过股票应该对此非常熟悉,财务会计“三张表”中的利润表就有大量的关于成本支出的记账数据,这些记录的就是会计成本。

接下来就是 “边际成本” ,这个就非常重要了。它代表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假设当一个厂商增加一袋方便面时,需要 额外 购买0.1元的原材料和能源,并且需要额外支付0.1元的工资给工人,那么边际成本就是0.1+0.1=0.2元/个。

“边际”隐含一种增量的思维在里面,在金融资产定价中经常用到,如何理解呢?比如上面说了小梅是个吃货,尤其喜欢吃那种小包的方便面,能一口气吃5包。假设这5包方表面给小梅带来的满足感或者效用是100的话,那前面5包的平均效用是20,吃第6包的时候可能效用就降到10,吃第7包的可能效用就降到5,越到后面就变成负数了,吃吐了嘛。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导致效用的增加量,这个叫做是边际效用,而 边际效用通常都是递减的

此时我们回过头来分析方便面生产商,假设它的产能是5包,要扩大产能生产第6包,边际成本就要增加了哦!为什么?因为要增加新的员工和机器来满足新增产能。这就好比员工多了之后,大家的这个工作效率也会下降,对企业来说,达到一定规模后,新增员工的边际效用是下降的,而企业由于管理半径的扩张,它运营的边际成本是增加的!

那么边际成本的思维还能给我们什么启发?无论是买卖股票还是投资实体项目,资本都青睐高成长的公司,比如前些年资本追逐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什么这些资本极少投传统产业,两者很大的不同就是这个边际成本。刚刚我们探讨过了,传统产业比如生产方便面的厂商随着产量越来越多,边际成本可能也会跟着上升,要买更多的设备、配置更多的员工,未来要想增加收入那只能扩大生产,这样算下来,规模到一定程度后运营成本没有降下来甚至还可能抬升。这在财务分析上就叫做“重资产”。

相反,互联网科技公司则是“轻资产”,比如几家有名的电商平台,前期创业阶段虽然非常烧钱,因为要建物流仓库,要花钱补贴用户建立客户粘性等,但是当它壮大用户规模后边际成本下降就非常快,1000万用户可能和1个亿用户的边际成本差不多,因为都在网上完成交易,顶多就是加配一些服务器,但是1亿用户相对于1000万用户,收入就是指数级别的增长了!什么叫 好的生意 ?从微观来说一个极其重要的特点 就是边际成本递减的生意

公司如此,个人也是如此,由于这个思维比较重要,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写盗墓小说《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假设他花1万个小时完成《鬼吹灯》系列,这是他花出的时间成本,1000个人读和1000万个人读完全是两个概念,越多的人读,均摊的时间成本就越低,理论上可以趋近于0。所以《鬼吹灯》后掀起一股“盗墓寻宝”网络小说的热潮,为什么?好生意!这是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当然说这需要灵感和文笔什么的,那是另外的话题了!

各位,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投资交易算不算好的生意? 某种程度上 是算的,假设经过历练顿悟了,投资水平上升到新台阶:能稳定复利,那这个收入除了你第一天投入的本金之外,后面即使没有持续再投入了,但是它就会不断的增长,而你付出的边际成本几乎为0,因为对你来说,可能打理1个亿的资金和10个亿相差不大。

好,边际成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讲 “沉没成本” ,它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与当前决策无关,不应该让它影响未来的行为和选择。这对于交易心理比较有启发,当我们发现投资逻辑发生了改变,要果断止损出局,对已经造成的亏损不要再耿耿于怀,以致于影响到后续的投资决策。

谈过恋爱的人应该就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沉没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旧爱已逝,覆水难收!无论过去付出多少时间和金钱,当对方决定要走的那一刻,要相信对方也基于理性做出了个体行为,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并收拾心情重新出发。当然你说自己也很理性,要至死不渝,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理性选择,因为稀有所以它很珍贵。为了防止真有失恋的人看到这里扎心了,就推荐一部治愈的电影叫《和夏天的500天》,夏天后就是秋天,同样美好,不要过于伤痛,你能来看本号的文章,这么有能量级,证明你绝对是对方要付出无可估量的“机会成本”。

好,我们把画风收回来,下面正好就要讲“机会成本”,它是指在面临多个选择时,放弃的 最佳选择 所能带来的收益或价值。机会成本反映了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代价,是一种隐含的成本,通常不会体现在会计账目上。举个例子,假设你有一天的空闲时间,你可以选择去上一门课,也可以选择去打工。如果你选择去上课,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的打工所能赚到的钱。如果你选择去打工,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你放弃的上课所能学到的知识以及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

生活中的娱乐必不可少且未可厚非,但往往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未来我们发现自身成长对知识充电、逻辑框架有更高的依赖性而不是朋友圈或娱乐段子,我们会发现付出的机会成本就是巨大的。过去我们该拿出合理时间去学习充电的,但是我们过多地拿去刷“大长腿”或“颜王”,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说这是错误的选择,因为我们可能失去了学习充电带来的巨大收益。 对于金融市场来说,这个机会成本我们如何理解?可以简单把它理解为 无风险收益率(或利率) ,它不是现成的数据,全球资产配置中使用最多的替代数据是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因为10年期美债收益率被称为 全球市场利率之母 ,因为它反映了市场对美国经济基本面、未来通胀和风险偏好或期限溢价的预期。10年期美债收益率的变动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和资产配置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美债的收益率变动也是跟着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走的。这里有个常识的误区,严格来说不是所有的利率都是无风险收益率,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可以把利率当成无风险收益率进行分析。比如有一笔钱给我们投资,到底是买债券、股票、大宗商品还是衍生品。无论购买当中的哪种,已经隐含了我们放弃了把同样的钱存在当地银行获得的无风险收益,也就是利息,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成本。所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加息提高利率通常对除银行存款外的金融资产都是利空的,因为投资它们后放弃银行存款的机会成本上升了。

(3)接下来我们最后讲下微观中的4个 市场形态 ,两个极端是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以及中间的垄断竞争以及寡头垄断。

完全竞争的典型就是菜市场,所有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进出市场,所有信息充分流动,不存在哪个卖方掌握信息优势并定价过高,即使存在,也马上有竞争对手进来把价格打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资源配置也是最优的,它能够让消费者获得最大的福利。这个时候的白菜价格就趋近于前述均衡状态的价格,白菜总供给=总需求。此时对白菜厂家来说,它最终能获得的 经济利润 为0,大家应该经常看到这个词,经济利润为0并不意味着企业没有赚钱,而是意味着企业没有赚到比其他选择更多的钱。

这怎么理解?举个例子,小杨原来生产方便面的,方便面市场经过充分竞争经济利润已经为0,假设此时白菜市场的经济利润不是0,那意味着倒腾白菜比方便面更有赚头,那么基于理性人假设,小杨就会停止生产方便面,开始倒腾卖白菜,因为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还是生产方便面的话,意味着他要承受不去倒腾白菜的所付出相对较高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不去倒腾白菜潜在损失的利润大于继续生产方便面的利润。

各位应该听出来,这不就是套利嘛!是的,各行各业都这么玩套利的话,最终经济系统就会实现一种长期均衡的状态,此时所有企业都会趋向于经济利润为0。如果某个行业或市场存在正的经济利润,那么就会吸引新的进入者加入竞争,从而增加市场供给,降低市场价格,直到经济利润为0。反之,如果某个行业或市场存在负的经济利润,那么就会促使一些企业退出竞争,从而减少市场供给,提高市场价格,直到经济利润为0。回到刚刚的例子,均衡状态下,小杨发现去倒腾白菜和他继续生产方便面是一样的利润水平,此时相当于生产方便面的利润水平就等于它的机会成本,那就继续操持旧业就好了。所以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出去打工还不如继续干这个,挣得的都差不多。

那完全垄断市场呢?这就反过来,多少人想破头要挤进去具有行业壁垒的公司工作,因为有 超额利润 ,背后其实牺牲的是消费者的福利,也就是消费效用损失部分被垄断厂商收割去了。这点相信开车加油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这里就不展开了。微观经济分析与投资实务相关的部分我们就讲到这里,剩下感兴趣的可以找些教科书来看。

好的,本次的分享到此结束,完整框架内容请移步留言区进一步探讨,感谢观看!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