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评论】这笔账,如何算?——二问推进景区门票减免 当前快播

2023-03-22 12:16:04 来源: 黄山日报


【资料图】

今年以来,各地抢抓旅游业复苏关键窗口期,以直截了当的价格优惠大大提升景区吸引力,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流量和文旅复苏生机。3月8日妇女节当天,全市黟县宏村、西递等11家景区统一对全国女性游客免门票,游客量一路飙升,单日突破5万人次。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的大背景下,旅游者定义旅游,一张门票可以挡住千千万万旅游者通向景区的脚步,也挡住了景区景点的二次消费。

一段时间以来,门票经济是景区赖以生存的基础,门票收入在景区主要经济收入占据不小份额,景区生态保护、管理维护及更新扩建等都需要资金,这也让不少人仍是谈“门票减免”色变,认为门票减免,“账”上算不过去,离开门票,景区运转不灵、村民利益无法保障,等等。

对于景区门票减免,要算门票收入减少的经济账,更要算综合收入的大账:一方面,门票收入带动效益正在不断弱化,尤其三年疫情,许多景区也根本没有门票收入,通过门票收入拉动景区发展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减免优惠措施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和消费。以宏村、西递景区为例,3月8日当天对女性游客免票,宏村游客比平时多2万余人,西递游客是没有推行免票优惠同期的35倍。一些景区免费开放后成功“出圈”,综合收入不降反升。比如今年年初开启免费模式的浙江南浔古镇,以一张免费的门票延长消费链条,带动城市旅游业发展,春节假期7天揽客38万人次、实现营收2.287亿元,比2019年增长265%。同样尚在探索阶段的西递景区,“三八节”当天揽金超600万元,实现流量和产品销量的双增长。不难看出,人流即是财富,门票减免能够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游客在其他业态上的消费能让景区“堤内损失堤外补”。仰赖强大的国内市场,一旦景区景点不设门槛,硬核“抢”客,尽管表面上看收入减少了,但增长的高人流将给地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倒逼推动旅游产业链条上门票之外的“吃、住、行、游、购、娱”几大要素全面发展,为地方持续创造经济效益。因此,我们不能单一只算门票收入的“小账”,而是要立足景区转型发展、立足做大旅游市场“蛋糕”,算好门票减免背后的长远账、得失账,算好地方经济的“大账”。

景区门票减免,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门票减免的关键在于倒逼旅游景区“跳出景区看旅游”,破除“门票免费就没有收入”的认知,进行自我转型,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进而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千万条,用户第一条,经过多年发展特别是疫情冲击,旅游市场需求和游客心理预期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是随着旅游需求个性化、游客获取信息的渠道迭代变迁加快,突破原有狭窄旅游资源范畴,探索多元化盈利点、实行多业态经营,推进景区与所在乡村、镇域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促进发展。近几年全国各地景区聚焦长远价值链,从新媒体营销、沉浸式产品设计、个性化服务设计、智能化服务改造等方面入手,结合当下市场热点,植入符合景区气质的二次消费业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夜游、露营、精品民宿等特色打法备受追捧,如故宫以文创产品“火”遍全网;徽州古城以“徽文化·大地艺术季”成功破冰,今年1-2月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均呈三位数增长……还有在乡村振兴号角下,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的乡村微景区,不卖门票卖风景,成为旅游休闲目的地。以歙县为例:雄村镇卖花渔村今年花期迎来游客16万人次,带动食宿经营、盆景销售收入超600万元;杞梓里镇坡山村一户农家乐一季度收入可达40万元;霞坑镇石潭村开展“四季有花”业态培育,春天有油菜花、夏季有向日葵、秋天有枫叶红、冬日里绿梅绽放,加速村庄变景区步伐,带动农村发展、村民增收。由此看来,相较产业经济,门票收入好比“小芝麻”,真正的“大西瓜”是旅游市场延伸出的产业链,是文创产品的“顺手带一个”,是精品民宿的一房难求,是特色餐饮的火爆,是土特产的热销,是和美乡村建设……而这些都是推动景区转型、炼就城市魅力的破局之道。

竞争永恒,要么出众,要么出局。账,算清楚了,理,想明白了,就能先一步拥抱更广阔的未来。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