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雨中游侗寨

2023-09-01 08:32:57 来源: 腾讯网

文/吴从惠

腊肉黑里透红,豆腐炖白菜在火炕上的鼎锅里“咕嘟咕嘟”冒着香气,老南瓜粉粉的甜丝丝。简朴而独特的侗家宴正开席。当乐师手中的芦笙吹响,几个穿戴漂亮银饰服装的姑娘就边唱边举着酒杯轮流敬酒。歌不断,酒不停。酒是入口烧喉的高度苞谷烧。喝掉有几十杯了吧?歌还没唱完,不得不举手投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我在侗寨夜宴时享受的待遇,第一次体验。

酒席未散,我已出来,又到石板巷子里吹风去了。白天一直下的雨这会停了,在巷子里闲逛的人也开始多起来。寨子的夜晚比白天还热闹。灯笼高高挂,猜拳行令声四处响起。

侗族,我第一次接触的族群。上次去贵阳时从三江经过,看到山顶、山腰的木房子,看到河面的风雨廊桥,就想,哪天方便时,要来近距离体验一下。

今天真来了。这个地方叫程阳八寨。原以为是贵州省,实际上属于柳州。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与五岭山脉相接的地方,旁边就是黎平,还有龙胜梯田。原来,湘桂黔交界处就是侗族人的聚落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民系采取何种生活方式,虽说是历史传承,归根结底,与自然条件相关。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陡峭,土地浇薄,建房及修桥等大型基建,最简单最经济就是砍伐大杉木。

程阳八寨,最早由程姓和阳姓先人建立的八个寨子,顺着一条叫林溪的河谷两岸修建。八个寨子有二千多户,近万人集居,基本保留原貌。上世纪末,开发为旅游区。铺道路,整修危房危桥,修旧如旧,一切看起来仍是原汁原味,而内核已发生了质变。一米余宽的村道两旁,民居已全部辟为商铺。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住的,一应俱全,俨然一个小市镇,方便得很。

现在开发的,只是八寨中的三个寨,即马鞍寨,平寨,岩寨。我对溪上的六座风雨桥尤其感兴趣。最早的普济桥是明代建的,最长的永济桥有四个桥墩。所有廊桥,主梁全由数根巨大的杉木架桥墩上,上面铺厚木板,两边设栏杆。栏杆边是坐凳,供行人休息。桥面上另有柱子,上面是横梁,屋顶盖瓦,保护木梁木板不受雨水侵蚀而腐朽。廊桥就在寨子边上,寨子里的老人便在桥上歇息及打牌娱乐。

小时候,我家旁边也有一座风雨廊桥。但家乡的廊桥是建在石拱桥上的。石拱桥倒塌改为木梁平桥。规模及艺术水平而言,远不及侗寨廊桥。

我原来计划到侗寨看看就走,一进来就震惊到了。立马决计住下来,慢慢欣赏。随便找了家民宿,放好行李,便开始在寨中闲逛。

从昨天起开始下雨。进寨子时,巷子石板湿漉漉的,屋檐水不断线。已到开学时间,游客明显减少。很多来此写生的大学生也已整理拉杆箱准备返校。

我在廊桥休息,遇到了一个退休干部,攀谈起来。老干部两个小孩,一个在南宁一个在上海,老两口回老家养老。他说习惯了家乡慢节奏生活,怀念这里的青山绿水。过去,这里很穷,土地少,粮食不够吃,经济靠卖原木、茶叶和油茶。近些年才办起了旅游。除经营商铺,还有当保安、做保洁的,都与旅游相关。每家每户还种有茶叶,少则几亩,多则十几亩,茶叶收入每年也有好几万。

回到客棧,我和民宿的主人杨先生聊起来。他告诉我,侗族人也是由平原地区迁徙过来的。过去,房子都是木头搭建的。每个侗族寨子都有座鼓楼,犹如汉地的祠堂,议事和对歌都在此进行。原先,寨子周围还有寨墙,有寨门。我就想,侗族先民生活是艰难的。正因为封闭,才保留了原貌。他说,遗憾错过了百家宴、篝火晚会,那才热闹呀。

杨先生还告诉我,他们年轻时两口子都在广东打工,帮人家看农场,几百块一个月。上世纪九十年代,家乡侗寨开发旅游,两口子才回来,花了二十多万改造旧居,建了这个三层楼的木楼做民宿。现在,一年能挣十来万,比打工强。两个小孩大了,现也在广东打工。

程阳侗寨的开发是成功的。保留了侗族生活特色,基础设施也较完善。除了游购,农业产业化也很成功。山上到处是茶园、百香果园,美化了环境,增加了收入。只要找准了路子,山区也能很好地发展起来。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