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源荒?!别急 这是好事_全球快播报

2023-07-03 18:45:00 来源: 顶端新闻

文/顾天杰老师心慌慌 家长慢悠悠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大学学费猛涨50%?!新信号 出现了》中,写了2023年各大高校普遍上调学费这件事。

檀香们脑洞清奇,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是:


(相关资料图)

大学学费不贵,有条件一定要上,比幼儿园便宜多了!

这话说的一点也没错。

在一线城市上海,幼儿园一个月的费用在小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主要是根据教师质量、幼儿园评级、硬件设备和民办公办等标准划分的。

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实在是太便宜,大学生一学年的费用也才几千元到小几万元不等,可谓是性价比极高的一笔教育投资。

然而当下的一二三线城市,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已经形成,那就是:

幼儿园招生难、生源荒

尤其是从2023年5月份新学期招生开始,全国多个城市的招生老师,都感受到了一股寒意。

有媒体报道,长沙的一家幼儿园教学主任透露,2022年9月招生形势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通常来说每一年的5月和6月是幼儿园预约学位的时间段,并且很快就会爆满。

结果这家幼儿园一直到2022年9月,形势突然急转直下,幼儿园仍旧有大量学位空缺,线下报名更是寥寥无几。

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幼儿园生源出现迅猛下跌?

首先是大环境。

中国生育率连年下降,这是一种几乎不可逆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过一遍了。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10.48,到了2020年下降为千分之8.52。

到了2022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降到千分之6.77,新生人口数首次跌破千万,只剩下956万人。

假设我们用新生儿的年龄推演,那么会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

2023年幼儿园招生难,主要是因为2020年起新生儿数量就下跌了。

生源荒的问题将会率先出现在三四线城市,包括一些热门二线城市也会受到波及。

媒体报道显示,早在2023年春季,成都高新区有15所公办幼儿园就发布了春季学期空余学位招生公告,空余学位300多个。

这放在5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幼儿园、小学在校生出现双降。

2022年 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小学在校生1.07亿人,分别比上年减少约177万人、100万人。

这已经是幼儿园在校生连续第二年下跌,小学生人数则是出现了自2014年以来的首次下跌。

从2017到2022年,这6年间出生人口下降超过40%,意味着2023到2028年小学招生人数也将同步下降。

同样以上海为例,上海社科院专家估算出一组数字:

2021到2035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适龄人口将经历一个短期缓慢上升,到长期逐步下降的过程。

这就好像中国楼市一样,未来核心城、卫星城、省会、三四线将会持续分化,它们的命运截然不同。

城市与城市间的教育资源,也将出现剧烈分化。

一句话总结就是:

马太效应加强,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教育资源的再平衡本来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优质城市的第一梯队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附带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区房不会过时,只有租售同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上海、广州、成都、济南等多个城市已经发布了2023年秋季学位超额预警。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372.41万人。

只要条件允许,家长们是绝对愿意花钱,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或者是省会、一二线上学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城市的优质学校,迫不得已拉高了入学门槛。

比如上海,部分小学对口招生地段入户时间从1年提高到2年或3年,以此来应对不断上涨的报名人数。

幼儿园招生难,本质上不是一件坏事。

为了增强竞争力,民办与公办幼儿园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扩大招生量。

有的园长亲自直播宣传,还有更多幼儿园开设各种特色课程,吸引家长。

家长们迫切入学的心态将会得到缓解,焦虑感也会随之减少,以前要靠“抢”才能得到的幼儿园学位,如今可以慢悠悠地挑选了。

当然这种特权仅限于部分城市,想要让自家孩子在北上广深读一个好的中小学,还是比较困难的。

正如多年前的那个段子所说:

一位家长提问:自家5岁孩子在北京海淀上学,积累了1500个英语单词,够不够?

有人回答说:1500个单词在美国肯定够了,在北京海淀区肯定不够。

但愿90后、00后的孩子们,以后不必在五岁的时候,背下1500个单词了。

不生孩子 行不行?

以十年一个维度来看,中国人口长期缓慢下降的趋势不会变:

一、2011到2014年出生人口均超过1700万人

二、2015年下降到1654万人

三、2016与2017年受全面二孩影响,出生人口均超过1700万人

四、2018年之后全面二孩的长尾效应逐渐消散

2023年2月21日,上海卫健委发布《上海市2022年度人口监测统计数据》。

数据显示,上海全市户籍人口总和生育率为0.7,平均初育年龄为30.36岁,平均生育年龄为31.18岁。

上海常住人口一孩率66.01%,二孩率29.46%,多孩率4.53%。户籍人口一孩率73.80%,二孩率24.34%,多孩率1.86%。

所以很多城市的生育激励政策,一是力度不够,二是不够精准。

现在的政策目标应该是鼓励年轻一代,有条件的家庭先“生育一孩”,而不是“生育多孩”。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究教授、人口学专家梁建章之前在新书《人口战略》中,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思路与方案:

1.现金和税收补贴

二孩家庭每个孩子,每月给与1000元现金补贴,多孩家庭每个孩子每月2000元,直到孩子20岁。

2.购房补贴和大城市扩容

在高房价地区,实施一孩家庭房价9折,二孩房价7折,三孩房价5折政策。

3.增建托儿所

包括开放和鼓励辅助生育技术,提供男女平等的产假,保障未婚女性生育福利等等。

4.改变固有观念以及调整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把人口与生育研究做到极致,斜杠中年梁建章,甚至亲自写了一本科幻小说《永生之后》。

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定是:

永生药已经出现,由于地球资源有限,人类按照自身意愿分为“长生区”和“生死区”,双方都按照各自的意志不断发展。

长生区氛围稳定、人口众多,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生死区更有活力,居民更愿意尝试和冒险。

在这样的环境里,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冲突、矛盾、和解与爱情故事,都会引发大家思考一个更深度的灵魂之问:

我是谁?我要追求什么?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梁建章写下了自己的答案,他说:

在可预见的未来,生死和情感依然将只是人类的专利,那些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创新活动仍将由人类主导,而创新和传承也将作为人类有别于机器或AI的特权,赋予生命最根本的意义。

以这本小说为基础的舞台剧,也将于7月份在上海上映。

相比之下,《三体》系列小说的作者刘慈欣,却相对比较悲观。

他在联合国中文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科幻文学中的可持续未来》的演讲,其中提到:

1.人工智能会首先取代高智能的职业,与我们预测相反。

2.人工智能可以自我迭代出更高智能的版本,但我们的算力限制了它的发展。

3.人工智能或许会让人类陷入舒适的陷阱之中。

对于人类可持续的未来,刘慈欣引用了科幻大师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一句话:

要么遍布宇宙,要么彻底灭亡。

人工智能的威力或许会大到远超人类想象,但人类长期以来一直是高估外力,低估人类本身的。

就像ChatGPT出现之前,AI聊天机器人,经常被调侃为人工智障。

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另外,打个岔做个小调查:各位檀香家里有没有正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个月多少学费,贵不贵?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标签: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